网站首页 基地简介 基地新闻 专业设置 就业单位 基地荣誉 法律法规 网上报名 人才推荐 军旅文化 联系我们
站内公告
百度上看校区
友情链接
军旅文化
百岁老兵陈训杨:盛光与萤火
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:2020-7-13 14:28:46 文章人气数:

    有这样一个人,他从战火硝烟中走来,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返乡复员后,却把用鲜血换来的赫赫战功当成“不能说的秘密”埋藏在心底。这个秘密一守,就是六十余年。

  他叫陈训杨,今年已经一百岁了,如今是江西省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的一位普通农民。那天笔者见到他的时候,老人正坐在院子里和老伴儿捡茶籽,脚边卧着一条农村随处可见的土狗,悠闲地晒着太阳,这幅静谧的画面让你不忍上前去打扰。

  如果不是那只深陷、坍塌的左眼眶让你产生一丝好奇,可能没有人会把眼前这位安静慈祥的老人和70年前那一次次残酷惨烈的战斗联系在一起,也不会有人知晓这是一位在“渡江战役”“解放江山(今浙江衢州江山市)”等战役中荣立过2次一等战功、1次三等战功,被评为“水上英雄”的老兵。

 

  信仰

  有这样一句话:在大时代的漩涡中,我们都是小人物。

  的确,近代以来,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忧外患,无辜无助的百姓流离失所,生于1920年的陈训杨以及他的家人也难逃“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”的命运。

 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,排行老七的陈训杨先后失去了六个哥哥,两个参加红军失去了联系,两个被日军炸死,还有两个被国民党抓壮丁一去不返。

  “双手被死死地用绳子捆着,骗我说只是去运送装备。”如今,老人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被抓的情形。1948年,由于战事吃紧,陈训杨也被抓壮丁到国民党部队当了兵,而那时,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才刚刚去世。

  不到四个月,陈训杨在一次战斗中被解放军俘虏,而这第二次被“抓”,却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。

  “那碗面吃得好香哟!”陈训杨刚被俘,一位解放军班长就递给他一个高粱面儿的窝窝头,让他先垫垫肚子。可窝窝头太硬了,咬不动,班长就带着他去炊事班煮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。70多年过去了,老人再次回忆起来,还是忘不了那碗面的温度。

  是拿遣散费回家,还是参加解放军,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样,当时年轻的陈训杨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,但他隐约觉得,这支队伍和国民党的队伍,好像不一样。

  “在我们家乡,这是孝子孝女才干的事情啊!”俘虏诉苦大会上,陈训杨含泪诉说着自己失去父母兄弟的悲痛。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连长、指导员临时制作了八块灵牌,带着全连和他一起祭奠亲人。望着眼前托着灵牌的连长和指导员,陈训杨心里有了答案,他要和他们走一样的路,因为,这是一条向着光明和美好的路。

  “报仇还是回家?”指导员问他们,70多年后的今天,我们仿佛还能穿越时空,听到陈训杨和一百多名战士那声响亮的回答:“报仇!”

  此刻的陈训杨,在共产党的队伍里,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“人民”——它是中国人的大多数,是陈训杨自己,是他逝去的亲人,是他的战友、邻居,是他见过的许许多多普通的老百姓。他打仗,是为了他们!

  后来,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陈训杨和指导员说:“我来晚了。”指导员说:“不晚,万里长征才开始第一步。”就这样,陈训杨踏上了一心跟党走的“长征之路”,而这一走,就再也没有停下脚步……

  即使在“文革”中,陈老遭受不公,他都仍然惦念着要把党费交上;平反后,组织上要将当时扣除的工分给他补上,他却执意不要,说道:“只要有共产党员这个身份,就够了!”

  有件事,陈训杨的儿子至今记忆犹新。1950年,在云南剿匪途中,陈训杨的左眼被弹片擦伤,后经治疗才无大碍。1993年,年逾七旬的他,旧伤复发,左眼球被摘除,共用去医药费630多元。镇民政所知道后,让陈老的儿子带好住院发票去报销,没成想却遭到了父亲的斥责:“家里出不起这笔钱吗?还要向国家伸手?你这共产党员难道是混进去的?”为了防止家人再打报销的主意,陈训杨干脆将住院发票全部撕掉。

  不为官、不为钱,只为主义,只为信仰。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、信仰之甜,陈训杨一路走来,无怨无悔。

  功勋

  藏起的是功名,藏不住的是老兵身上的“勋章”。

  失去的左眼、严重变形的肩胛骨,满身的创伤,这是战火留给这位百岁老兵的印记与荣光。然而,这些都还不算什么,对陈训杨而言,他说,能够活着,已经足够幸运。

  在陈老的回忆中,那一场惨烈战斗的场景永远难忘——

  1949年4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发起渡江战役,百万大军枕戈待旦,准备横渡长江,直取南京,国民党以70万兵力扼守长江天堑,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江。

  陈训杨所在的第46师138团决定成立渡江突击队,抢占渡口,打掉敌人的堡垒,为大军开路。

  突击队,其实就是“敢死队”,报名条件有三个:党员、南方人、识水性。

  采访中笔者问他,“这些条件您都符合吗”,陈老一笑,告诉我们:“就符合一个,南方人。当时哪管那么多,听说要选突击队员,就报了名。”如今,谈起这些往事,老人很平静,但我们都知道,这几乎是一次向着“死亡”的选择。

  战斗在凌晨打响,江面风大浪高。一声令下,渡江突击队划着船向长江南岸冲去。敌人密集的炮火不断落在船的周围,炸起冲天水柱,被炸死的鱼,还有牺牲战友的尸体,成片成片地浮在江面上,难以分辨。

  陈训杨说:“自己当时根本没想到什么是生、什么是死,只一心向前冲。”300多人的突击队,只有50余人突破封锁线,完成占领敌阵地的任务后,最终只有十几个人活了下来。

  成功打掉敌人堡垒,陈训杨又马不停蹄地领到了新的任务,运送战友过江。冒着枪林弹雨,他担任小船的舵手,在江面上来回六次接送战友。

  从凌晨两点到清晨八点,陈训杨靠着一身打不烂的“铁骨头”,未曾停歇,不知疲倦。最后一次过江,他的小渡船被敌人的炮弹击中,炸成了碎片,陈训杨靠着一块木板,在江面上漂了好久才上岸。

  这场战役后,陈训杨荣立一等战功,被授予“水上英雄”称号,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  “这么传奇的战斗经历,你们都知道吗?”采访时,笔者问过他的家人、邻居,还有村干部,他们都不甚了了。陈训杨的孙子陈传球说:“打仗的事儿爷爷倒是讲过不少,但我们哪里知道,主角竟是他。”

  1950年,陈训杨随部队入朝作战。在朝鲜战场上,志愿军经常遭到敌人的炮火攻击,还要忍饥受寒。

  那天,对于陈训杨来说,是一个普通的战斗日。休息时间,他还和战友围坐在一起,抱团取暖。

  到了他上哨的时间,陈训杨站起来,拍拍身上的雪,向远处走去……突然,“轰”的一声巨响,等他回过神,转头望向刚才休息的地方,已是一片狼藉,几分钟前还活生生的战友们,就这样,在他面前,没了。

  “想想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,一个个都倒下了,我还能活着,成了家,生了儿子,我哪有颜面到处对别人宣扬呢?”在陈训杨心中,这种伤痛绵延太久,那是战友对战友的思念,更是幸存者对牺牲英雄的缅怀。

  离开朝鲜战场,陈训杨背起行囊,返乡复员,从此,他用一口蛇皮袋把昔日的烽火岁月和赫赫战功一并打包,留在了过去,留给了记忆。

  奉献

  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。

  1955年4月,结束了浴血奋战的岁月,陈训杨复员返乡。离开部队的时候,首长杨得志叮嘱:你们是老功臣,回家后不能居功自傲,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搞好家乡建设,再立新功!

  上战场,是服从命令;脱军装,也是服从命令。陈训杨没有丝毫犹豫,从一个有着赫赫战功的新中国建立者,转身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中国建设者。

  渡江战役中,他舍生忘死,是“水上英雄”;解甲归田后,他修堤筑坝,辗转于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一线,仍为乡亲们赞颂。

  在高安,没有人知道陈训杨的战功,他却依然赫赫有名。70岁以上的高安人,只要提起陈训杨,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:“兴修水利大会战时,那可是一员猛将!”

  1958年,陈训杨被任命为上游湖水库施工团第三连指导员。“完全是军事化管理,起床、吃饭、开工、收工都吹军号,每天凌晨3点钟就催我们起床劳动,吃饭都是送到工地上去。修建水库会遇到很多难题,他既当指挥员,又当战斗员。”说起与陈训杨一起修筑大坝的情形,田南村今年74岁的村民滕朝九满是钦佩之情。

  陈训杨带领乡亲们没日没夜地干,每个月的团部总结大会上,他的连队都是雷打不动的先进。从1956年至1960年,他先后参与修建碧山、樟树岭、九龙、上游湖、锦惠渠等水库、堤坝,被评为县劳动模范。

  陈训杨说,他一生只会干两件事,打仗和修水库。

  陈坝根、陈坝英、陈坝凤……老人的每个子女名字中间都有一个“坝”字。按照习俗,每代人名字中都有一个“字辈”。采访时,笔者特意向老人的孙子陈传球求证:“你爸爸那代人的字辈原本就是‘坝’吗?”陈传球说:“不是,‘坝’字是爷爷特意改的。”

  小事见情怀,一个“坝”字,显现的是陈训杨埋藏在心底最深沉的家国情怀。1960年,水利建设完成,组织上有意将陈训杨调到黄沙苗圃。可他,总觉得自己是个只会打仗的“大老粗”,更不想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。他找到县领导,主动申请放弃“铁饭碗”,回到老家当了农民。植树造林、开发果园、疏浚沟渠,在当大队支部书记的那段日子,他带领乡亲们把洲上村建设成了“全乡模范村”。

  追求

  “大家都能捐,为什么我不能捐?”

  面对这位百岁老英雄的提问,高安市大城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既感动又心疼。

  今年2月,在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陈训杨马上带着2000元来到村委会说要捐款,值班工作人员向他表示感谢,婉拒了他的捐款,并询问老人家里有没有缺什么物资,担心他在疫情期间买不到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。

  面对工作人员的关心,陈训杨哽咽道:“家里什么都有,你们不用担心。我是一名党员,现在国家有难,我也帮不上什么忙,请一定要接受我的捐款!”在陈训杨的再三坚持下,工作人员只能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爱心。

  2000块钱对于陈训杨来说不是一笔小支出。他一向生活简朴,有困难也从不向村里提,每次走访慰问他的时候总是说:“我很好,家里都好,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。”

  “陈老德高望重,他心里总想着能再为大家做些什么。”洲上村村支书曾细祥动容地说。

  一朝戎装穿在身,终生流淌军人血。

  陈训杨的一生,是深藏功与名的一生,也是为新中国奋斗并见证它强大的一生。走下沙场,他也许不再是人们眼中身披盛光的英雄,但他像萤火一样,用尽浑身的力量,和许多寂寂无名的普通建设者一起,点亮中国前行的道路。

版权所有 © 山西退役军人运城培训基地 备案号:晋ICP备06006226号
电话:0359-6688885 邮编:044000 E-mail:a5181.com@163.com 地址:运城市安邑东路9号